一千五百五十七 淮河上冻了

御炎 / 著投票加入书签

番茄小说网 www.fqxsw.io,最快更新东汉末年枭雄志最新章节!

    郭珺如今的势力范围大约已经有一个扬州那么大了。

    多年扩张之下,让他统治着超过六百万的土著居民和七十万左右魏人,拥有常备军队约四万人。

    不仅如此,他还在摸索中建立了一套制度。

    一套方便让少数人成为统治集团统治多数人的邪恶制度。

    首先,让魏人高高在上成为一等公民,享有种种特权,比如受教育权、考试权,还有经济上的利益。

    于是魏人群体对他拥有最强的向心力和忠诚,紧紧团结在他的周围,而他的主要官员和军队就来源于此。

    其次,早期主动投降合作的土著居民们成为西蜀国的二等公民。

    这一部分土著居民包括注辇国、哲罗国等早期和郭珺接触的国家之中的带路党、原先的权贵们。

    在郭珺消灭哲罗国注辇国等国家的时候,他们主动投降、带路,甚至反戈一击,促成了母国的崩塌。

    因为他们的合作让郭珺成功吞并他们的母国,从而得到了这样的地位。

    除了魏人之外,他们就是最高贵的阶层,他们也拥有一系列的特权。

    比如可以当中低级官吏,可以加入统治阶级,子弟可以参军,享有和魏人士兵一样的待遇,甚至可以和魏人通婚,还能和魏人一起剥削压迫下面的层级。

    可以说是最欢迎也是最愿意接受魏人统治的一群人,为了郭珺的统治,为了西蜀国政权,他们可谓是殚精竭虑。

    接下来就是那些后续兼并战争之中先后投降没有主动对抗的本地土著。

    抵抗者失败之后,这些人看到了魏军的强大,他们畏惧,不敢对抗,于是主动放下武器投降,算是功劳。

    但是因为投降的时间比较晚,没赶上二等公民们带路的热潮,所以只能屈居三等公民。

    这群人人数最多,作为三等公民,也有一定的人身权利。

    他们基本上都是务农者,承担赋税和重要的徭役,同时也可以作为魏军的仆从军和辅兵出征,立下一定的功劳,享有一定的权利。

    但是他们不能和一二等公民通婚,也不能接受教育,更不能当官,没有上升途径,只能一辈子生产、工作,当工具人。

    尽管如此,他们的地位一样比下面的层级要高。

    剩下的基本上就是贱民了。

    他们在郭珺的征服战争中进行了抵抗,努力战斗,不投降,对魏军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杀伤,所以没有被宽恕的可能。

    抵抗失败之后,这群人和他们的后代、追随者全部被打为贱民,成为最低贱的人群。

    这些人被剥夺一切人身权利,活的如猪狗一般,苦苦劳作,被残酷的剥削和压迫,迷茫,不知道自己的明天在什么地方。

    和四十年前东汉帝国治理下的普通农民一模一样。

    不过就算是这群人之中,根据抵抗烈度的高低程度,郭珺还人为给他们划分了层次等级,在第四等的贱民之中还划分出三个层级。

    不同的层级对应的劳动责任不同。

    相对较高的层级可以从事一些较为轻松的活计,比如为高等层次服务,进入权贵之家做做家政之类的。

    下等的则是脏活累活苦活要命的活儿无处不做,采矿啊苦力啊之类,他们是主要的劳动力。

    为了进一步监督、压榨他们,郭珺还专门从贱民之中的前两个层级选人监督管理,稍有问题,就把他们也打入最底层的下等人。

    这一套规则相当的狡猾、残酷、卑劣、肮脏。

    但是不得不说,这很有效果。

    魏人数量很少,若不纳入本地人协助统治,说不准什么时候政权就要被推翻了。

    为了不让他们联合起来进行暴动以影响西蜀国的稳定,郭珺在摸索中建立了这样的统治秩序。

    通过学习郭鹏对付降民们拉一派打一派的手法,确保魏人的统治地位不动摇,郭珺思虑良久,亲自观察民情,甚至参考了这帮人原先的生活形态,定下了这一统治秩序。

    郭珺给七十万魏人建立了学校,吸纳所有适龄人进入学校学习,同时也接纳二等公民们的子女进入学校,和魏人一起学习。

    让他们说汉话,学汉字,穿汉服,通婚,吃一样的食物,用一样的餐具,生活习惯全面汉化。

    一系列的特权待遇让他们自我感觉高高在上,很快成为精神魏人,转而协助郭珺的统治集团,帮助他们统治、压迫土著们。

    这不仅缩减了郭珺需要付出的统治成本,还增加了他的统治收益。

    而为了消灭土著们可能进行的反抗,一旦什么地方发生暴乱,则立刻出兵镇压。

    然后把主要组织者杀掉,剩下的参与者全部装船卖到魏国本土去消化掉。

    不仅缓解了矛盾,还能赚钱——魏帝国本土需要的劳动力数量实在是很大。

    统治秩序定下之后,郭珺还特意写信询问自己的兄长和父亲,他的这套规则里还有什么漏洞。

    郭瑾看了以后叹为观止,认为这样一来,西蜀国的稳定和扩张将相对容易,魏人的地位也能得到很好的保障。

    通过对母国的联络和学习,确保一二等公民在武力和智力上的优势,断绝下层通过教育获得提升的可能,封死教育途径,采取愚民弱民之策,把他们变成单纯的生产工具。

    如此一层压着一层,一层想要做点什么,只能针对上一层,而无法针对最顶层的统治者,因为他们无法触碰到。

    郭瑾把郭珺的信拿去给郭鹏看,郭鹏看了以后有点吃惊。

    他可没有特意传授这种统治方法给郭珺,看起来,这似乎是郭珺自己自发领会的统治艺术。

    统治也是一门艺术,有人掌握得好,有人掌握的不好。

    很显然,至少郭某人的这个儿子自行领悟了少数对多数有效的统治方式,日不落帝国崩塌之前,用这种方式给当地注入华夏基因,等数百年以后,这里,可就真的深深地打上华夏的烙印了。

    郭珺的方法值得借鉴,于是郭鹏让郭瑾写信给当时正在艰难开拓的郭琼,告知他统治的艺术,打算让他也学一学这一类艺术。

    郭瑾对此很有感触。

    “父亲让弟弟们外出封国建立基业,是真的担心我魏也会出现前汉的问题,让百姓没有生路,从而可以坐船出海求生吗?”

    郭鹏点头。

    “当然,或许说,是一定。”

    郭瑾有点不开心。

    “父亲以为,魏国交到儿子手上,是一种错误吗?”

    “交到谁的手上都一样,交给你还相对好一些,阿瑾,这不是人力所能改变的,做好你能做的事情,把权力传承给下一代,就够了。”

    郭鹏面色淡然,毫无情绪波动。

    “父亲为魏国准备的一切,儿子都在尽力夯实、维护,父亲不允许地方出现豪强势力,儿子努力抑制,绝不姑息,父亲厌恶贪腐,儿子努力惩治贪腐,绝不留情,魏国才有如今的繁盛。

    父亲眼见盛世,为何能说出此等丧气的话?这是父亲您建立的基业,您创立的魏国,您难道不想魏国基业千秋万代,永远传承下去吗?父亲,儿子不懂。”

    郭瑾大声的询问自己的父亲,倾诉心中的不满。

    郭鹏叹了口气。

    “哪里有万世之国呢?皇帝啊,上一个万世之国,已经二世而亡了,你想让魏国二世而亡吗?”

    郭鹏用郭瑾自己的问题反问郭瑾,郭瑾顿时无言以对。

    “儿子竭尽全力,魏国也会亡吗?”

    “你竭尽全力,承志竭尽全力,承志的儿子竭尽全力,承志的孙子呢?孙子的孙子呢?我魏帝王世世代代,永远都是英明神武吗?”

    郭鹏摇头道:“皇帝,走这条路,就不要想着千秋万代,把自己该做好的事情做好,把该送出去的送出去,就够了,我惟一的希望,就是下一次长安城二月桃花开之时,魏国还在。”

    下一次长安城二月桃花开之时?

    郭瑾不明白郭鹏的意思,他只知道,什么时候长安城开过二月桃花?

    但是他回去以后细细的思考了一阵,还是找来了郭珩,与他商议一阵,然后颁布命令,决定把郭珩送走,送去他的西秦国。

    其他几个郭氏子弟建国都没有太大的风险,但是郭珩建立西秦国,风险不小。

    郭瑾带他看了地图,把中亚地区那个正在逐渐成型的庞然大物指给了他看。

    “这是波斯国,安息国已经亡了,末代君主已死,有一将军趁乱世而起,杀死安息国末代君主,取而代之,建国波斯,大势已成,观其势,不亚于安息国。

    数年前,我派遣人员赶赴波斯与之联络,与波斯国建立往来,波斯国答应与我通商,数年来,已有些许商人来到西域,恢复通商,此番你外出封国,要注意,尽量不要和波斯国有什么矛盾。”

    郭珩看着地图,眉头紧皱。

    “兄长,我若外出封国,波斯国会不会认为咱们想要两路夹击他们?”

    郭瑾摇头。

    “你尽管向西去,尽量不要往南,往西便好,我派人侦查过当地,有广袤平原,可供你发展,短时间内也不会和波斯国有什么矛盾,波斯国本身还有很多问题要解决。

    国家初立,要处理的事情有多少我是清楚的,他们不敢贸然与我为敌,否则我必然叫他吃点苦头,你尽管去,剩下的事情,交给我,我来处理,你不用担心。”

    郭珩没有再说什么,默默点头答应,随后,便开始准备外出封国。

    郭鹏在郭珩离开之前见了他一面,没多说什么,只说了让他注意身体,若有战事不要贪功冒进,若遇失败也不要灰心丧气。

    郭珩很失望的表情,似乎没有从郭鹏嘴里听到他想要听到的话语,但是郭鹏并没有多说什么。

    郭鹏已经不想多说什么了。

    随着时间的缓缓流逝,也并不是完全没有好事,有人离开,就有人降生在这个世界上。

    兴元九年正月,郭承志的长子诞生了。

    郭鹏非常高兴,亲自去看望自己的重孙,把自己最常佩戴的一块玉送给了他,还亲自给他起了一个【小虎】的小名,希望他可以像小老虎一样成长的威猛壮硕。

    新生命的到来让郭鹏和曹兰都非常高兴,隔三差五就去郭承志的宫里看望重孙,喜不自胜。

    升级做了爷爷的郭瑾也为此感到些许的放松。

    有了这件开心的事情,或许能冲淡郭鹏一直以来的低落情绪,对于他的身体也有好处。

    前些日子因为过于悲伤,郭鹏病了一阵,让郭瑾十分紧张,好在很快就治愈了。

    大医馆的人连连称赞郭鹏身体强壮,说他一定可以长命百岁。

    郭鹏却很不待见大医馆的人,对他们没有好脸色,很快就把他们赶走了——程昱去世以后,郭鹏一直都很不待见大医馆的人。

    话虽如此,郭鹏的身体尚且还过得去。

    郭瑾于是可以全身心投入政务之中,一边推进货币改革的事情,一边思考对盐铁专卖的局面该不该做出改变。

    程昱去世以后,郭鹏完全丧失了对政治的兴趣,郭瑾的求助他一概不发表言论,让他自己解决。

    至于学部,每一项工作布置下去都需要很长时间去落实,并不需要郭鹏时时刻刻都盯着。

    他现在把兴趣转移到了农业部门,尤其是农具和肥料研发的部门,时不时就往这些地方跑,搞得这两个部门的官员总是很紧张,不知道太上皇到这里到底是要干什么的。

    郭瑾也有些疑惑,不知道郭鹏天天往这些地方跑是为什么。

    郭鹏一脸【你完全不懂】的表情指着郭瑾的脑子。

    “你啊,尽管玩弄你的权术好了,跟你说,你再怎么玩弄权术,也比不过这些东西能给你带来的收益,这才是最重要的!你不仅要让大家吃饱,还要让粮食有更多更大量的富余才可以啊。”

    郭瑾不明白郭鹏为什么这样说,很多朝臣也不明白,权当郭鹏是一时兴起,没当回事儿。

    但是很快他们就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天大的错误。

    兴元九年的冬天特别寒冷,寒潮来的比往年要早,以至于一些靠北边的地区的粮食产量受到了影响。

    秋收之后,河北北部地区一些郡县向朝廷报告这个事情,引起了农部尚书诸葛瑾的注意。

    他思来想去有些忧虑,上报郭瑾,言及粮食产量降低,河北北部地区粮价可能会有波动,必要时希望可以动用仓储平抑粮价。

    郭瑾正在忙着货币改革的最后推进工作,便下旨让诸葛瑾相机而为。

    诸葛瑾于是做好了一系列的准备。

    到了十一月末,天气更加寒冷,十二月初一,徐州刺史向朝廷上报了一个很令人惊讶的消息——淮河封冻。

    不只是淮河,淮河附近的一些支流也相继上冻,大运河部分河段也上冻,冰层较为结实,已经影响了一些公务船只和商业用船。

    徐州刺史正在组织人力物力对上冻的河面进行破冰,以确保公务船只和商业船只的通行顺利。

    消息传来,整个洛阳朝廷的高官们都惊讶了。

    淮河位于两淮地区,一向温暖湿润,北方河流上冻倒是常事,可他们之前从未听说过淮河能上冻。

    怎么突然之间淮河上冻了?

    郭瑾听说这件事情以后,不得不放下手中的货币改革工作,召开了国务会议,讨论这一不同寻常的现象。

    群臣碰头之后,互相商议此事,觉得情况不对劲,往年都是北方河流上冻,更冷一些也就是中原地区部分河流上冻,从未听说过淮河上冻的消息,可是如今,淮河上冻了。

    一些官员忽然冒出了天人感应的思想,看向了面色不佳的皇帝郭瑾,想说些什么,但是犹豫再三,没敢说。

    先观望一下。

    这一观望,就叫诸葛瑾想起了一些事情。

    他想起了十多年前,延德三年四年间朝廷关于大运河的大争论。

    “陛下,淮河上冻,加之今年河北地区部分州县粮食减产,臣以为,这不是偶然。”

    诸葛瑾站了起来首先发言。

    郭瑾眉头一皱。

    “你是说,这种情况不会就此终结,不是仅此一年,而是……”

    “未来数年,可能年年如此。”

    诸葛瑾环视了一圈目瞪口呆的同僚们,开口道:“诸位可还记得延德二年六月,太上皇下令时任内阁首辅曹公研究大运河开建事宜时所下的诏令?”

    诸葛瑾这一说,群臣中有相当一部分人都想起了当年争论非常激烈的大运河之争。

    郭瑾也想起来了。

    当年,郭鹏说开建大运河,群臣都以为这是劳民伤财的举措,根本没有必要。

    郭鹏却坚持要这样做,他认为天气正在不断变冷,不用多少年,寒冷就会影响到北中国的粮食产量,导致粮食大规模减产。

    到时候如果没有可靠的渠道运输南方粮食到北方,以北方的人口基数,必然会造成缺粮少粮的情况,乃至于出现饥荒。

    而一般的道路运量有限,损耗比较大,根本不足以支撑北方巨大的粮食缺口,所以务必要修建一条可靠的水道。

    以水道的巨大运力完成南粮北运的大工程,确保北方不会出现大规模的饥荒。

    当时朝臣都觉得郭鹏这是异想天开,阻力很大。

    但是郭鹏力排众议,要求执行,以他的权力强制要求朝廷开建大运河,于是延德五年,大运河正式开工。

    大运河的开工不仅为南粮北运做了工作,也方便中原人口迁移到江南地区。

    但是最根本的问题,还是方便南粮北运,为了对抗气候变迁。

    当年郭鹏曾经在朝会上说过一句话。

    当年正好参与到这次会议之中的诸葛瑾记得。

    “当初,太上皇还曾说过,有朝一日淮河封冻,你们就知道这条运河到底有什么用处了。”

    然后整场国务会议就陷入了一段时间的沉默之中。

    大约一炷香左右吧,皇帝郭瑾深深地叹了口气。

    “太上皇早在二十年前就看到今天了。”

    魏帝国的精英们无言以对,纷纷都感觉到了震撼、不可思议。

    魏帝国居然真的有了淮河上冻的这一天。

    没什么好说的了,郭瑾立刻在国务会议上宣布大家要做三件事情。

    第一,在气候危机还没有完全爆发之前,利用大运河尽可能多的把南边多余的粮食往北边运输,运输到河北地区,运到幽州并州平州地区。

    第二,这些地区要广泛建立更多的粮食仓库,尽可能多的屯粮,以备粮食大范围减产的时候,这些地区的仓储粮食可以派上用场。

    第三,加速推进河北、中原地区的人口向江南、岭南地区的转移工作,加大力度,设置标准,用更高力度的优惠政策进行劝诱。

    工作布置完毕,需要有人去执行。

    郭瑾为了更好的推进这些工作,把南书房定义为了专门处理这三件事情的集中办公室,调动各部门精英干吏授予南书房侍读的身份,在南书房行走。

    又为了统筹各方面的工作,郭瑾又把目光转移到了能力极强的老一辈官吏身上。

    最终,他再次选定老臣郭嘉作为一群南书房侍读的头头,授予南书房总裁这样一个临时工性质的职位。

    专门负责处理相关政务,并且向郭瑾进行专项汇报。

    为了确保文武分治的局面,郭瑾还专门把他参谋台的职位拿掉了,让他在内阁挂了一个次辅的职位,由军事参谋官转任文职。

    然后顺理成章的授予南书房总裁的临时职位。

    郭嘉一开始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得知以后当场愣住。

    因为当年他也问过郭鹏为什么要做这样劳民伤财的事情,郭鹏说等到淮河有一天上冻了,你就知道我为什么这样做了。

    现在淮河上冻了,郭嘉也知道为什么了。

    但是当年到现在……

    郭鹏真的是人吗?

    埋藏于心中多年的问题一朝爆发,郭嘉真的有点怀疑郭鹏到底是不是人了。

    当然了,有这种疑惑的人绝对不止一个郭嘉,很多有点资历的臣子想起当年那场大辩论,基本上都会产生惊异的情绪。

    他们一直没当回事的事情,郭鹏却提前二十年为他们做了准备。

    等到危机来临的时候,一条大运河纵贯南北,成为魏帝国对抗这场气候危机的重要生命线。

    郭鹏甚至没有给他们讨论这件事情到底是不是上天警示的机会。

    要是没人知道这件事情,到还能说这是上天警示,天人感应对的上,但是……

    太上皇提前二十年就说了这件事情,这难道也是上天警示?

    天子难道真的是天子?

    对于天人感应心知肚明的精英们忽然觉得那个很久不露面的太上皇郭鹏变得更加神秘了。

    但是他的提前准备派上了用场。

    整个朝廷经历短时间的慌乱之后,很快就理清了这件事情的应对思路,并且设置了相对应的处置官署,着手开始应对危机。

    而这一切,就是因为他们有了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此时此刻,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了正一头扎进农具堆里无法自拔的太上皇郭鹏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