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章 袁逢斥嫡子

愚木愚 / 著投票加入书签

番茄小说网 www.fqxsw.io,最快更新三国之应谋天下最新章节!

    第270章 袁逢斥嫡子

    洛阳。司空府。

    “阿爹,陶谦老儿请辞徐州刺史,您为何不借机拿下,反而劝天子安抚呢?”

    在扬州鼓动周崇杀了陶氏一族的袁术,心中略出了一口恶气后,年前赶回了洛阳,今日元宵,借着宴饮,又提及陶谦上书朝廷的事。

    “陶谦老儿请辞,意在试探朝廷态度,若朝廷准了,他会立即起兵造反!”

    袁逢尚未开口,目露嘲讽的袁绍先替袁术解释了一句。

    “不对呀,我怎么听人说,若不准其请辞,才是传达要收拾陶谦老儿的前兆呢?”

    袁术放下手中的酒樽,先望了望一副成竹在胸的袁绍,又不解地望向袁逢、袁隗。

    “若公路未与周崇屠戮丹阳陶氏一族,安抚陶谦才是拖延时间!”

    这次袁逢依旧没有向袁术解释,袁隗替他解释了一句。

    袁术一趟青州之行,不仅使袁氏损失了二百石粮食,还让袁氏陷入被动,且树立了陶应这个强敌,这让袁隗对袁术这个侄子很失望。

    好在有惊无险,袁术、袁基都活着回来了,不然袁氏损失就大了。

    “本初,若朝廷伐陶应,你认为韩文节能攻下青州吗?”

    韩馥能当上冀州牧,全靠袁逢与何进、张让、赵忠之间的交易,可韩馥在冀州的表现让袁逢很是失望。

    “阿爹,孩儿倒是担心韩文节能不能守住冀州的问题!”

    韩馥自去了冀州,三天两头来信要粮、要钱、要兵甲,这让原本想捞好处的袁氏失望了,袁绍同样不看好。

    “陶应小儿在青州兵强马壮,且在甘陵鄃、绎幕二县屯有重兵,一旦朝廷进攻乏力,其必然反攻,而冀州首当其冲!”

    袁绍换位思考,若是朝廷将袁氏当做仇寇,要赶尽杀绝,他也会毫无顾忌地举起反旗。

    “韩文节啊韩文节,我袁绍可不是傻子!”

    韩馥在伸手向袁氏要支援的时候,很大方地暗示让袁绍出任渤海太守,袁绍想都不想拒绝了。

    “我袁绍还不想死!”

    袁绍见识过陶应玄甲军的强大,手中没兵没将的他可没能力接管渤海。

    “怕什么,陶氏一门,只剩一个垂垂老矣的陶谦老儿,一个风评极差的陶应小儿,莫说他人,单凭我四世三公的袁氏,覆掌灭之!”

    看到袁逢与袁绍两个人一脸郑重地交流,被无视的袁术眸子里露出一抹怨恨。

    “住口!”

    被袁术无端插话,且一副想当然的样子,袁逢强忍的怒火瞬间爆发了,很罕见地怒斥袁术。

    “仇恨已蒙蔽了你的心智,让你丧失了应有的判断!”

    袁术的表现让袁逢大失所望。

    这一刻,袁逢彻底不指望袁术这个嫡子能继承家业了。

    “太浮躁、太自以为是了啊!”

    袁隗望着袁术暗暗摇头,袁术的性格,对袁氏这样的大家族是灾难。

    “万幸,我袁逢还有一个儿子本初!”

    袁逢没再斥责袁术一句,望着老成稳重的袁绍,眸子里不由露出一抹欣慰与释然。

    袁绍本有过人之处,且性格沉稳,可袁逢始终犹豫不决,皆因袁绍非嫡子。

    但从这一刻起,袁逢彻底打破芥蒂,正式将袁绍视为袁氏的领头人。

    “本初,你觉得该如何对陶应小儿用兵稳妥?”

    无视了袁术投来的不满,面色凝重的袁逢继续与袁绍讨论兵事。

    随着袁术屠了丹阳陶氏一族数十口,袁氏与陶应之间已彻底没了妥协的余地,陶应不死,袁氏永世不宁。

    “唯有联络四方兵马,共伐陶氏!”

    袁绍眸子里闪过一抹精光,浑身透露出一股峥嵘。

    “陶应小儿手中握有重兵十数万,且有强大的兵甲、骑兵,若无数倍之兵,无法将陶氏赶尽杀绝!”

    想到洛阳城下玄甲军所展示出来的强大战力,袁绍眸子里露出一抹凝重。

    “本初所言极是!”

    袁逢、袁隗对视一眼,皆认可地点点头,袁绍能够想到这些,说明其是理智的,是用心了的。

    “公路啊公路,你太让人失望了!”

    与袁绍一比,满脑子都是暴力的袁术,一心只想着依靠家族势力行事,袁逢眸子不由一黯。

    “希望有所成长吧!”

    要完全放弃袁术,袁逢也做不到。

    “本初,动用我袁氏的一切关系,一旦陈仓之围一解,立即讨伐陶氏!”

    ————

    青州。东莱。黄县。

    “田舍儿童走似麞,踏歌椎鼓斗颠狂;元宵乞汝闲几日,元宵过后种田忙。”

    驻足望着街巷里一群欢笑嬉戏的儿童,陶应不由诗兴大发。

    “好诗,主公允文允武,邵不及万一矣!”

    随在陶应身后的孙邵听陶应所吟应景之诗,眸光大亮,由衷地赞叹一句。

    “长绪,以我对你的了解,似乎不是个阿谀奉承之辈啊!”

    诗当然是好诗,不过是陶应搬运宋代诗人赵文的,陶应绝不敢说这诗不行,只能面不红心不跳地含糊过去。

    “主公诗中有景、有节,又映农事,放眼大汉,能做出这般诗作之人寥寥无几,邵绝非虚夸奉承!”

    看到陶应怀疑他的人品,孙邵不干了,立即又摆事实讲道理,自辩一句。

    “好了,我们不谈诗事。”

    身高八尺的孙邵可是东吴历史上的第一任丞相,被孔融赞为有“廊庙之才”的人,陶应自然不会怀疑他的鉴赏能力,立即转移话题。

    “长绪有一点说得没错,元宵过后,离春耕就不远了,东莱是青州乃至大汉重要的产粮区和蚕桑产区,你身为东莱太守,必须在春耕前完成土地分配!”

    陶应要征伐天下,要养活治下的百姓,还指望着青州的粮食呢。

    “主公放心,绝不会耽误!”

    看到陶应目光变得严肃,孙邵也认真对待。

    “主公,前面那一处宅院,便是太史慈家。”

    一名玄甲军士兵匆匆赶过来,向陶应通报了打听的结果。

    “家里都有什么人?”

    陶应一边朝太史慈的宅院行去,一边问其家中情况。

    “家中只有太史慈的母亲与夫人二人。”

    站在陈旧却显得很整洁的宅院门口,陶应暗暗点头。

    “看得出,太史慈的母亲与夫人是非常自律的女人啊!”

    若非如此,受过孔融恩惠的太史慈母亲不会在太史慈离家三四年,一回来就让在家没待够三天的太史慈去北海都昌帮孔融解黄巾之围。

    “贵人莅临寒舍,不知所为何事?”

    看到陶应一行人站在大门口流连张望,不像是坏人,太史慈的母亲在儿媳的搀扶下走了出来,朝众人打量一圈,目光盯向比太史慈小不了几岁的陶应。

    太史慈的母亲看得出,眼前的一伙人,是以陶应为主的。

    “我乃马忠马守信的挚友陶应,与令郎子义神交已久,今日路过黄县,又赶上元宵,特来看望二位夫人!”

    陶应一边暗暗打量太史慈的母亲与妻子,一边表明自己的来意。

    太史慈的母亲大约四十多岁,许是常年辛劳,显得有些苍老。

    太史慈的妻子年龄不大,大约十八九的样子,面容姣好,衣着朴素陈旧,看得出娘家家境也不太好。

    “原来是马忠的朋友,若不嫌寒舍简陋,请贵人院中坐!”

    陶应一提及马忠,太史慈的母亲就放心了,太史慈在东莱时,马忠三天两头来家里,太史慈的母亲将孤儿马忠当二儿子看了。

    “不了,子义不在家,我们就不进去了!”

    陶应一挥手,几名玄甲军立即将两袋粮食、几条海鱼及两匹布、几贯钱送到院子屋檐下。

    “我们就告辞了,若子义回来,可让他到泰山郡找陶应。”

    不待太史慈母亲与妻子回过神,陶应已在典韦、孙邵的陪同下,带着十数名玄甲军疾步离去。

    “唉!”

    望着远去的陶应一行背影,太史慈母亲叹息一声。

    “阿娘因何叹气?”

    太史慈妻子搀扶着太史慈母亲一边朝院中走,一边好奇地询问。

    “傻儿媳啊,这帮人是冲着子义来的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