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 攻心为上,攻城为下

吐槽是福 / 著投票加入书签

番茄小说网 www.fqxsw.io,最快更新这个大清不对劲最新章节!

    喀布尔城中,康熙帝正在大宴群臣以及刚刚收入麾下的阿富汗地区各部酋长。

    拿下阿富汗地区的战斗和康熙帝预测的一样,简单得超乎想像。

    因为阿富汗地区的莫卧儿帝国军队,数量只有区区两万,莫卧儿帝国派过来的总督阿米尔汗能控制住阿富汗地区,主要依靠的不是军事镇压,而是银币攻势。

    印度次大陆实在是太富有了, 因为种姓制度下的贱民,都是一群成本很低的劳动力,这导致印度次大陆上的统治阶级能捞取的财富,比东亚大陆的汉地还多!

    因为东亚大陆的汉地王朝,还需要给地方士绅豪族分润利益,不能让底层老百姓饿肚子,不然就是天下一片反啊!

    谁叫东亚大陆的汉地历史上,出了陈胜吴广,喊出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名言?

    自从那句话传世之后,底层百姓和士绅豪族就对皇权没有多大敬畏之心了,大家都普遍有了共识。

    当皇帝不是靠血统,而是兵强马壮者……哦不,是武德充沛者得之!

    这就使得东亚王朝的历朝历代,都不敢往死里压迫基层。

    反观印度次大陆,除非是外敌入侵,否则底层的贱民们要多安稳有多安稳,根本没有造反市场,即便有所谓的起义,往往也是那些高种姓的人带头掀起来的。

    很多起义的本质都是宗教战争。

    当然,印度次大陆上的土邦王国战斗力太弱,跟印度次大陆的贱民们选择躺平有很大关系。

    在印度贱民眼里,王朝更迭是高种姓大人物的事情,他们没有参与的资格。

    吃苦修来生才是最重要的!

    自然而然的, 没什么战斗力的印度军队, 想要长期镇压统治民风彪悍, 信仰天方教的阿富汗地区部民, 几乎是不可能的。

    所以,莫卧儿王朝只能用银币攻势。

    阿富汗地区民风彪悍的原因只有一个——大写的穷字!

    一帮穷人,自然可以用金钱来收买。

    而且阿富汗地区多山地,部落酋长众多,互相还有世仇,阿米尔汗一边洒银币,一边在幕后挑起战火,阿富汗地区的部落酋长们就没有功夫去思考反抗莫卧儿王朝的事情了。

    直到康熙帝带着八旗大军打过来!

    阿富汗地区的酋长们,一直都有个共同目标——打印。

    原因很朴实——印度太特么有钱了!

    原本他们没有一个统一的老大,谁也不服谁,上面还有一个有钱的坏总督阿米尔汗,阿富汗地区的酋长们自然不敢奢望打印事业。

    但现在一看就是蒙古人面孔的康熙帝来了(对于没见过东方人的外国人来说,一律将东方亚裔黄种人视为蒙古人),轻松打跑了阿米尔汗,阿米尔汗麾下的印度军队甚至毫无还手之力,阿富汗各地的酋长们自然乐得屁颠屁颠赶过来打算跟着捞一笔。

    康熙帝也大度,他是最不嫌弃炮灰数量多的主。

    打仗说白了,还不是看谁人多势众么?

    只要数量够多, 即便一战打不赢,也可以玩消耗战啊。

    当初大清被妖道李长青打跑,不就是因为妖道战傀无穷无尽么?

    更何况,康熙帝早就通过阿富汗本地人了解过,这帮阿富汗部民的战斗力还是很强的,只要给他们配上好的装备,他们的抢劫意志……哦不,是打仗意识非常主动!

    主动需求战争,和被动应付战争的军队,就是两种极端,康熙帝非常清楚这里面的差距。

    清军当初面对唐军被打得势如破竹,说白了就是清军的战斗意志消失了。

    甚至见敌而逃者都变成了上勇!

    刚好,这些阿富汗部民同样都是天方教教徒,康熙帝直接扩编回八旗,将主动投靠过来想跟着打印的阿富汗武装部民编入回八旗中。

    阿富汗的部落酋长们,就是各自麾下部民的协领、参领乃至副都统。

    能得到多大的官职,取决于你能带来多少能打的汉子。

    在中亚的时候,康熙帝整编回八旗就是按照这个套路,除了都统这类高级将领是康熙帝的自己人,也就是满八旗出身外,下面的各级军职都是根据那些投靠者带来的军队计算的,并且互相不干涉。

    所以,回八旗的建制看似跟蒙八旗、汉八旗、满八旗一样,但实际上回八旗是非常松散的军事结构。

    如今康熙帝南下,将原本的八旗随军家眷都安置在撒马尔罕地区,并留下了近半的满八旗军队守护,带来的都是纯粹的军队。

    这里面满八旗不算,因为康熙帝一直把满八旗当做督战队使用。

    汉八旗的战斗力略高于蒙八旗,但汉八旗骑兵比例较低,在平原地带开战的用途还不如蒙八旗。

    不过汉八旗和蒙八旗的战斗力都要高于回八旗。

    就是因为回八旗的组织度太过散乱了。

    除此之外,回八旗没有自己直属的包衣奴才,而满八旗、汉八旗、蒙八旗都是有包衣奴才的,以家庭为单位,包衣奴才的来源则是大清肆虐中亚的时候抓捕到的俘虏。

    不过大部分包衣奴才都被留在撒马尔罕了,被那些八旗家眷看着,帮着种地。

    这次打下阿富汗地区,康熙帝又抓到了不少印度俘虏,陆陆续续都送往撒马尔罕,充实包衣奴才的队伍。

    在康熙帝的征伐战争中,八旗大爷的阶级正在逐步恢复。

    而且因为汉人、蒙古人和满族人都沦为了少数族群,互相之间的隔阂正在渐渐缩小,这里面也有康熙帝拉拢汉人和蒙古人的元素。

    反倒是回八旗,倒是有点像大清还在东亚汉地统治时期汉八旗的政治地位。

    别看大清现在直接控制的地盘只有撒马尔罕和喀布尔周边地区,但大清的势力范围已经扩充到里海东海岸!

    回八旗中有不少乌兹别克人和土库曼人,还有少量的波斯人。

    只不过大清的势力范围内,主要依靠分封制度,并没有彻底打破原本中亚地区的政治形势。

    这跟中亚地区的地方传统势力投降太快有关。

    中亚地区的地方势力投降康熙帝,不光是因为大清军力强盛,更重要的是康熙帝打算带着大家南下打印。

    中亚地区谁不知道,打印是稳赚不赔的买卖!

    如果不是莫卧儿王朝正处于鼎盛时期,挡住了大家打印的道路,中亚的强盗们早就南下了。

    阿富汗地区是莫卧儿帝国的北边门户,拿下阿富汗地区后,莫卧儿王朝的屏障就被打开了,接下来就是进入印度北方的腹地!

    而喀布尔的陷落,也让印度北方的军事统帅们得知了大清这个强敌。

    阿米尔汗败得那么惨,大家想不知道都难……

    莫卧儿王朝麾下也有分封体制,莫卧儿帝国的奥朗则布的祖辈,也来自于中亚,自然继承了中亚的分封传统。

    实际上,这个时代的世界各国,封建才是主流,中央集权的国家反倒不多。

    封建时代说白了就是分封时代,这个时代通讯和交通太过落后,一个国家想要扩张领土,远离政治中心的地带很难建立直辖统治,所以分封是最节省成本的统治手段。

    只要中央始终保持着碾压级别的军事优势,分封出去的封疆大吏一般都不会反叛。

    东亚的中原王朝,之所以反感分封制度,主要是唐朝时期留下了一个反面教材。

    唐朝时期的节度使分封制度,留下了太过恶劣的苦果,导致后续的王朝都对建立中央直辖流官统治情有独钟,宁愿花费巨大的成本,也要建立流官统治。

    当无法支出成本时,宁愿不继续对外扩张,也不采取分封体制。

    其中的明朝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朱元璋列出了那么多不征之国,不是因为仁义道德,而是朱元璋知道继续扩张下去,朝廷很难支付高昂的流官统治成本,干脆停止扩张,全力对付世仇北元,还能树立‘好国’的正面形象。

    明朝的扩张不是主动停止,而是被迫停止的。

    而同时期其他世界性强国,领土地盘那么大,国力却未必能比的上明朝,原因就是因为其他强国都采取分封制度。

    欧洲不用多说,直到路易十四那个时代,各国才开始着手建立中央集权。

    奥斯曼帝国那么大,实际上都是总督制和分封制相结合,这也是奥斯曼帝国的军队,有数量多而质量差特点的原因。

    分封制注定了奥斯曼帝国无法维持庞大的中央直辖精锐,只能从各地召集封建主们的军队。

    而封建主的军队质量参差不齐,组织度也不高,强行聚拢起来,质量自然堪忧。

    即便如此,奥斯曼帝国还打得欧洲各国几乎没有还手之力。

    所以,封建制度在特殊的时期,还是比较合适的。

    这就是为何康熙帝没有执着于建立中央直辖朝廷的原因。

    康熙帝很清楚,他现在拥有数十万大军,看似强大无比,但这是建立在地方统治没有分摊多少兵力的前提下。

    一旦他想要建立流官统治,必然会跟那些中亚地方实权派翻脸。

    首先,回八旗就会率先土崩瓦解,甚至调转矛头成为大清的敌人。

    到时候,康熙帝别说是南下打印,能把中亚的地头蛇们都推平,就不知要消耗多少军力。

    即便推平了,因为信仰不同和异族入侵的关系,不知要打多少年的治安战呢!

    就跟当年满清入关汉地一般,从入关占领京师到取得所有的汉地,足足打了几十年!

    康熙帝可不想在中亚打上几十年。

    哪怕他能打赢,这几十万军队也供养不起!

    现在的大清财政一直是坐吃山空,凝聚大清八旗军队的主要是战无不胜的信念。

    康熙帝除了让八旗军队吃饱饭外,几乎发不出额外的军饷,士兵们想要捞钱,只能在战场上获得。

    这也是康熙帝初入中亚的时候,所过之处寸草不生的原因,那么做是康熙帝为了提振清军八旗的士气。

    现在的打印则是康熙帝谋求一个真正能供养起几十万大军的根基之地。

    康熙帝进入中亚后就知道,即便他吞了波斯帝国,也不可能养得起几十万八旗军队。

    更往西面还不知道会不会出现强敌。

    还不如南下打传说中富得流油,又战力羸弱的印度。

    事实证明,康熙帝的决定无比正确!

    庆功宴会上,康熙帝给众多回八旗的酋长们打了一针鸡血后,退到幕后的小屋里,跟熟知印度的学者探讨起打印问题来。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啊!

    “陛下,奥朗则布其实并没有统一整个印度。

    在印度南方临海的不少贸易城镇,都被西洋过来的洋人控制着,即便是印度南方的内部,也分散着大大小小的印度土邦王国,他们甚至团结起来组成了一个马拉塔联盟,共同对抗奥朗则布的入侵。

    奥朗则布这些年来,一直在跟德干高原和马拉塔联盟的军队作战。

    莫卧儿王朝虽然富有,但在军费上的支出却庞大无比。

    不过奥朗则布这个人的私生活上倒是勤俭节约,他是一位虔诚的天方教教徒,自己的吃穿用度乃至身边人的吃穿用度,都秉持着勤俭节约的传统。

    宫廷开销能省则省,整个莫卧儿王朝的官场,都被奥朗则布折腾成勤俭节约的模样。

    正因如此,即便是莫卧儿王朝中的天方教官员,对奥朗则布的统治也不太满意。

    他不光自己节约,还要求所有人都要跟着他一起节约!

    除了节俭方面,奥朗则布还认为这世上只能存在天方教,对其他宗教的迫害非常严重,一直在向异教徒征收人头税。

    这使得莫卧儿帝国的领土上,一直有印度教和锡克教的反抗者。

    如果不是这个奥朗则布属实能打,他的莫卧儿帝国早就在内忧外患中分崩离析了。”

    康熙帝听后微微点头道:“你的意思是,打败莫卧儿帝国,要以攻心为上,攻城为下。”

    那位印度学者满脸的褶子都笑开了花,心理感慨这位蒙古皇帝真是英明之主,简单几句话就明白了征服印度的底层逻辑!